《护宝寻踪》热播:“地下侦探”陕西地矿物探队走上荧屏
近日,电视剧《护宝寻踪》中陕西地矿物探队运用物探勘查技术担当“地下侦探”被搬上荧屏,向全国观众呈现地质队员保护文物的点点滴滴,真情演绎了一段守护华夏瑰宝、传承文化基因的地矿故事。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近日,电视剧《护宝寻踪》在央视CCTV1、CCTV8黄金时段热播,曾被评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剧中陕西地矿物探队运用物探勘查技术担当“地下侦探”被搬上荧屏,走进央视,向全国观众呈现地质队员保护文物的点点滴滴,真情演绎了一段守护华夏瑰宝、传承文化基因的地矿故事。</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2023年12月,陕西地矿物探队接到陕文投集团邀请,参与《护宝寻踪》电视剧拍摄,主要是现场演示物探技术在考古发掘工作中的真实场景。陕西地矿物探队派出宋方舟、刘旭东、刘昊培、潘紫瑞、刘帅5名专业技术人员随剧组拍摄。</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text-indent: 2em;">在《护宝寻踪》第29、31集中,陕西地矿物探队依托瞬变电磁仪、高密度电法仪、地质雷达、高精度磁力仪等尖端设备,通过构建地下三维模型,精准解析古墓空间分布及形态,高效定位金属文物及磁性遗存。其中,磁法勘探利用古墓夯土与周边土壤的磁性差异,敏锐捕捉古代窑炉、铁器陪葬品引发的磁异常信号。电法勘探则通过分析土壤电阻率变化,清晰勾勒砖石墓室与潮湿土层的边界,以“高阻异常区”数据图谱为考古发掘绘制科学路线图,大幅提升勘探效率,有效规避破坏性挖掘风险。</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当陕西出品的《护宝寻踪》电视剧火爆出圈时,陕西地矿物探队的5名年轻地质队员也让人眼前一亮。媒体记者采访他们时,陕西地矿物探队工程物探勘查院总工程师宋方舟说,“我们也算本色出演,近年来,我们深度参与了不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重点项目。”</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陕西地矿物探队凭借专业技术优势,牢记国企责任担当,肩负起“大地侦探”职责,用实际行动守护文脉,真情演绎《护宝寻踪》。</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一座长安城,半部华夏史。近年来,陕西地矿物探队深度参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重点项目,以科技力量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在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遗址考古中,综合运用地质雷达、瞬变电磁、高密度电阻率法等技术,精准圈定墓室位置,该项目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西安市霸陵外藏坑考古工作中,通过地质雷达、高密度电阻率法及土壤氡气测量手段,明确外藏坑空间参数,为遗址科学发掘提供关键依据。随着江村大墓的出现,让考古界有了新发现。经抢救性发掘考证,真相才被揭开。 2021年12月,国家文物局宣布,西安白鹿原江村大墓为汉文帝真陵,至此,西汉十一座皇陵完美现世。2017年,陕西地矿物探队还参与了大唐秦王李茂贞母亲陵墓的考古发掘,运用高密度电法进行精准勘探。</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陕西地矿物探队将物探技术与遥感、GIS系统有机结合,构建“天地空”立体网络。通过卫星遥感解译地表微地貌特征,叠加地面物探获取的物性数据,实现大面积区域遗址线索的快速锁定。这种“科技考古”新模式,既确保文物在无损状态下“重见天日”,又通过物探数据与历史文献交叉验证,为破解历史谜题提供精准空间坐标,让尘封千年的文明脉络在科技助力下熠熠生辉。(陕西地矿集团供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