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色:健全创新生态 奋进产业变革
近年来,陕西有色集团着力以创新生态体系,强化现代科技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推动产业变革。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人民数字联播网讯 近年来,陕西有色集团着力以创新生态体系,强化现代科技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推动产业变革。</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strong>创新生态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发展</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陕西有色集团通过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助力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并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集团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整合内部科研资源,成立秦创原联合创新中心,加速成果转化,推动高端新材料产业化及装备国产化。依托国家级与省级技术创新平台,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功能材料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及“贵金属材料创新中心”,深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院士工作站,聚焦碳硅产业延链、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联合培养科技人才,攻克技术难关。集团注重协同创新,与10余所高校签订产学研长期化合作协议,签订“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和科研项目群合作协议,特别是与国防科工大、中南大学等共同研发核反应堆包壳、高端温控薄壁管等关键技术,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并在钛合金紧固件表面涂层技术上实现自主突破,摆脱了对进口的依赖。与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共享创新资源,进一步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目前,集团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0个、省级23个,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累计授权专利982件,制定标准383项,多项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强化科研价值管理。集团设立了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制定落实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三项改革”10条硬措施,做好科创孵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创催生一批绿色低碳产业等“四个一批”科创工作组织;推进提质提效增能一批、专精特新合作一批等“四个一批”产业化发展组织、“国之重器”对接攻坚转化、“四链融合”推动科创产业转化。确立科创价值性、产品先进性、技术先进性等科研产业化“8条标准”。2024年9月召开了集团公司第三届科技大会,2100万元重奖全系统近3年来在科技创新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取得重大成果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项目成果计十大类共81个,以此激励全体员工继续投身科技创新,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strong>传统产业升级:紧跟市场升级迭代</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陕西有色集团坚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升级迭代换道造血”的路子,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图谱化布局转型。集团以产业链图谱为轴,向中高端下游产业五级纵深拓展;以产品链图谱为基,推动五式迭代创新;以市场链图谱为引,探索新供给五种策略;以技术链图谱为网,向战新未来产业五类转型迈进,大力升级传统产业,促进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并换道发展。积极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以及构建产业链生态实现合作共赢。2024年集团实施了89项国家级的科技创新项目,投入资金2.377亿元,携手各方力量,集中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如钛合金紧固件、银浆等40余个新产品已进入市场。</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精准化改革管理。集团紧扣“产业转型与管理提升”两大核心任务,聚焦主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内部整合与非主业剥离,推动向产业规模化、高端化迈进,并加速金属精工制造、铅锌采选板块资产证券化进程。针对8家重亏企业,采取“一企一策”,通过“升级+强链+换道”策略,破解“脱困扭亏”止血、“转型升级”强血难题。同时,遵循“价值最大化、市场化开发、现代化模式、合作化开发”原则,盘活5宗闲置土地资产,以“新技术、新赛道”为突破口,根治企业长期亏损顽疾,确保企业稳健发展。在管理上,集团加快管理链图谱向现代企业治理转变,涵盖安全环保“穿透式”管理、生产经营“预防式”管理、产业项目“收益式”管理、科技创新“生态式”管理、现代产业“图谱式”管理、政产学金“协调式”管理、从严治党“融合式”管理、企业发展“升级式”管理等“八式”管理改进,加快向现代企业治理转变。建立六项重大工作月调度常态化管理和12项重点工作任务清单量化管理机制,实施精准激励,推行“五个一专效激励”,激发内部活力与创新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strong>新兴产业培育:铸就高质量发展引擎</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陕西有色集团瞄准新兴产业,坚定以“战新产业转进部署研发”的路子,加快梯次培育。</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明确新兴产业转进方向。集团秉承“材装并进、高端绿色”的战略导向,遵循“现代高端、技术创新、绿色低碳、循环利用、数字智能”的原则,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深入市场与技术分析,选定铝镁轻质合金材料、钛合金、钼合金、钨合金为核心产业,加大投资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其向高端化制造转型。实施产业链五级延伸策略,构建八大产业链集群与六大产业体系及园区,从质量、体量、效率、效益等多维度绘制产业链图谱,打造高新材料生产商、特色装备制造商、矿山绿色开发商、现代生产服务商“四商”品牌。2024年以来,集团规划固定资产投资165项,总投资378亿元,其中战新项目25项,投资额180亿元,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占比总体高于传统产业升级项目。战新项目数量占谋划可研储备项目总量的60%,战新项目投资额占科研储备项目总投资的70%。</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构建新兴产业链群。集团专注于产业链构建与未来生态的塑造,围绕“新产业制造、提质增效、产品创新、成本优化、矿产收储及市场拓展”六大核心方向,通过五级延链建群与五式产品创新集群策略,加速构建未来产业链与生态圈,引领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目前,已规划包括钒、镁、钨、贵金属等在内的十大新兴产业,产业升级步伐显著加快。深化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链延伸与升级,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沿“一带一路”布局矿产资源开发,并设立中亚矿产资源开发代表处,对多国矿产进行深入考察,加强与国际顶尖企业合作,为未来产业国际化布局奠定坚实基础。(陕西有色集团供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