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清朗天空、清新空气,民生之要、百姓之盼。从“盼蓝天”到“晒蓝天”,从“追踪雾霾”到“追踪蓝天”,西安在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等领域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人民数字联播网讯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碧空万里,暖阳高照,冬日的古城西安天朗气清。</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12月2日,由西安市生态环境局主办的2024年西安市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专项采风活动走进建筑施工现场、能源供应企业、现代化农业大棚、智慧化综合指挥中心......围绕工地扬尘治理、企业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秸秆综合利用等鲜明举措,深入呈现近年来西安在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扎实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的有效实践。</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strong>种草、种花、种“水泥” 工地扬尘治理给出新解法</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是西安打好“守护蓝天保卫战”的重要内容之一。走进西安市雁塔区的潘家庄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现场,工地道路、办公建筑之间铺设的绿化带长势正好,喷淋系统正不间断的给草地、建筑四周洒水。传统运输车辆常有的噪声、扬尘与尾气污染,在这里难觅踪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4/12/03/23b32819-75a7-492a-bd2c-efdf92d276f8.jpg" alt="1.jp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入冬了就种上一层草皮,开春后就撒下格桑花的种子,既美观又能吸附尘土。”陕建五建集团工程一部技术中心主任高军礼介绍。施工现场,花和草皮的种植面积达到4200平米,起到了防尘抑尘功能。在不能种草的裸露土、渣土堆放场地、内倒土方堆场区域,被覆盖起6针扁丝盖土网,确保现场裸露土100%覆盖到位,避免扬尘污染。</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出入车辆100%清洗、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在施工现场南、北两侧出入口,分别设置了五连式洗车台各一组,同时配有高压冲洗设备和设置自动冲洗台,项目安保人员正提醒驶出工地的车辆冲洗车身,防止把尘土带出工地。</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text-indent: 2em;">环视项目基坑四周临边和工地周边围墙一圈,自动喷淋系统会定时喷洒水雾,该系统与环境智能监测系统联动,当PM10值达到80微克每立方米时,移动端进行预警信息提示,自动开启喷雾。“除此之外,我们还配备10台环保除尘雾炮机、5辆新能源雾炮洒水车、2台园林绿化洒水车,对项目现场进行洒水喷雾降尘,时刻保持空气湿润、无扬尘污染。”高军礼说。</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据介绍,潘家庄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共有3个主出入口连接市政道路,场区内主干路采用20厘米厚的混凝土进行硬化,平坦的水泥地既减少了地面扬尘,又防止车辆颠簸造成黄土抛洒,又可满足现场施工需求。此外,主体施工临时道路采用混凝土硬化地面与钢板路面相结合,进一步减少黄土裸露。</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我们要求工地安装高压雾桩,同时具备条件的工地,在塔吊加装高空喷淋设施,适时持续开启喷淋设备,目前高压雾桩设备已100%全覆盖,最大限度做好工地扬尘管控。”西安市生态环境局雁塔分局副局长邢惠欣表示。</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据介绍,西安市雁塔区聘请“一区一策”专家组,利用无人机、便携式VOCS检测仪、粉尘快速测定仪、道路走航等科技装备,通过预判、分析各类空气指标数据,并且设立5个督导小组,采取“四不两直”督导方式,五班两倒三运转、24小时不间断,对辖区大气环境问题进行巡查暗访,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工作,建立了上下级网格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机制,做到各种隐患发现即解决,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实地处置,有效遏制了环境破坏和生态污染的行为。</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截至目前,该区综合指数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4%,空气质量六参数实现“4降1升1平”,其中:PM10、NO₂、SO₂和CO分别实现同比下降2.80%、16.20%、14.30%、21.40%。</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strong>无需“气”“电”“煤” 供热采暖有“新”招</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不靠气、不用电,如何实现稳定采暖?</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总部经济园综合能源供应站,这道供暖题有了新的破解方向。</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在地球的大部分地区,从地表向下每深入100米,温度会升高约3摄氏度。如果从地面向下打个2000米的热水井,在不考虑热量损耗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就能获得60摄氏度的热水?”谈起这项技术的实施初衷,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经营发展部商务经理吕元杰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4/12/03/299c77cd-9cd6-4e2a-81d8-de37d1383505.jpg" alt="微信图片_20241203162907.jp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循着这样的思路,能源站开始探索可实现性。该能源站研发实施的“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清洁供热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地暖”。通过钻机向地下2-3公里深处钻孔,在钻孔中安装封闭的金属套管换热器,通过换热介质导出地下热能并通过地面热泵机组、输配系统向地面建筑物供热,实现了地热资源低影响开发、高效率利用。</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在能源站的展厅内,该独立站厅四周没有遮挡,厅内也没有设置空调,但手触摸到地板上依然感觉到了温热。在一旁的管道房内,银色的管道摸起来依旧温热,传感器上显示着35.9摄氏度。吕元杰介绍,一般35.9摄氏度的管道入户温度可以保证住户家中的温度在20摄氏度以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4/12/03/61add005-ea09-4bbb-a37c-e2f1ce49b787.png" alt="图片2.p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为破解城市清洁供热难题,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自2013年起,开始探索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清洁供热技术,2015年沣西能源公司以一所小区5.6万平方米为试点,创新实现了西咸新区首个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清洁供热项目。截至目前,供热用户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校区、沣西新城万科大都会等总计2800万平方米的面积。</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西安市生态环境局西咸新区分局大气环境部部长马瑞琦介绍,在发展非化石能源方面,西咸新区加快垃圾焚烧发电供热改造,充分利用生活垃圾焚烧企业热能,完善相关配套管网建设,目前新区秦汉新城北控生活垃圾焚烧厂西咸新区能源绿岛供热项目已建成投运。同时西咸新区大力发展地热供热,推广新区中深层无干扰地热供热模式一亿平方米以上。西安城投热电公司地热替代天然气供热项目一期正式投运供热。此外,鼓励引导西咸新区分布式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已建成分布式光伏并网1044个,并网容量6.6252万千瓦。</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通过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西咸新区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大幅改善,相较2015年,新区2023年优良天数增加了98天,PM2.5浓度下降了47.8%,PM10浓度下降了51.2%,二氧化硫浓度下降了70.8%,一氧化碳浓度下降了53.6%,二氧化氮浓度下降了15.9%,臭氧浓度下降10.4%。</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strong>回收再利用、大数据检测 现代化手段助力蓝天常在、空气常新</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目前,西安市周边每年大约有4000-5000吨的小麦水稻秸秆、玉米芯儿和果树残枝等“变废为宝”,被做成了蘑菇菌包,成为蘑菇种植户发家致富的“培养基”。</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在西安欣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厂房里,堆放着或红或黑的材料,该公司总经理王峥嵘介绍,红色的是粉碎过后的玉米芯儿,可以用来做菌包养蘑菇,黑色的是使用过的菌包渣,再次加工后,还可以做成有机基质,用来无土栽培或者改良土壤。</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4/12/03/688cc04b-24c1-4b47-be8c-e412e8c854f8.jpg" alt="微信图片_20241203162911.jp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大概估算,5.4—6.6亩的稻草或6.7—8.2亩的麦秸,种完蘑菇后,可以转化出一亩菌渣,这些菌渣撒下去还能改良土壤。”据介绍,该菌种厂可以对各品种食用菌进行菌种繁育、研发、测试、保藏及西北地区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与推广,用来制作菌包种蘑菇。回收利用,麦秸不再进行焚烧处理,有效解决了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走进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电子大屏上优良天数、污染物浓度等各项环境监测实时数据不断跳动,实现全程追踪、监控。据工作人员介绍,指挥中心目前正在使用的环保设备包括217个国标空气质量监测站、43套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4套有机废气在线监测系统、网格化监管系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工地和道路扬尘监测系统和数据对接归集、卫星遥感监测、环保烟火监控等系统,有效提高了生态环境信息化应用水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4/12/03/1731b7f9-5b28-40cc-a726-985ddd0b6a65.png" alt="图片2.p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依靠智慧环保指挥系统,环保部门分析研判环境质量变化规律,指挥调度各级网格平台,及时处置各类环境问题。据了解,网格化监管系统将200余个网格、1200余名专职网格员、2万余个固定污染源有效结合,定人定岗定责定标常态巡查动态监管,可全面收集前端感知系统发现的各类问题,经“自动告警+人工审核”确认后形成具体的环境问题任务,一键派发至对应网格、专职网格员及时处置,实现“自动告警、任务审核、一键调度、现场处置、任务跟踪、办结回复、结果审查”的全流程闭环工作,形成“人防技防相结合、线上线下互联动、处置流程全闭环”的环境监管新模式。</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清朗天空、清新空气,民生之要、百姓之盼。从“盼蓝天”到“晒蓝天”,从“追踪雾霾”到“追踪蓝天”,西安在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等领域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多措并举,齐抓共管,全力以赴治理大气污染。2024年,西安市生态环境局通过着力应对秋冬污染、加强夏季污染防治、推动结构调整等多项措施,使西安市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11月26日,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72,综合指数同比改善7.77%;优良天数213天,同比增加5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4天(沙尘影响天气除外),同比减少11天。</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下一步,西安市将从全面开展秋冬季攻坚、持续开展扬尘污染管控、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供热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等多方向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在推动‘四大结构调整’和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变革方面,特别是在散煤治理、扬尘污染管控、新能源汽车推广、铁路专用线建设、重点企业退城搬迁等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副处长赵旭东表示。</p>